簡介
2024春天讀詩節「春風得意馬蹄疾——以詩歌解鎖人生成就」
古代四大喜事分別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曾兩次落第的唐代孟郊,進士及第後眉開眼笑,留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名句,顯露詩人雖然邁入中年總算取得重大成就。人生成就並非只侷限於功名,在古代士農工商的階級觀念下,讀書人強調金榜題名,視為人生最高成就。然而人生成就究竟為何?而在尚未得志時,從古到今詩人們又如何用詩歌排解其鬱悶心情?2024年的春天,讓我們細讀詩歌,為所有的人生成就謳歌!

時間:週六下午 2:00~4:30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活動報名網站

活動網頁

推薦閱讀書單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研習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13/02/17 14:00
    ~
    113/02/17 16:30
    講座主題 第一場2/17蔡瑜教授主講「生命的意義如何評量?——且聽陶淵明細說『任真』」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的親和力有目共睹,他曾說「任真無所先」,「任真」即是「依循真性本心」,這個價值在人生中具有絕對的優先性。生命的意義必須以真實的自我為根柢,如果自我是虛偽的,或許可以累積到名利、財富,卻無法成就生命的意義。「任真」既抗衡虛偽的世俗,也在不受攖擾下建構自我,既檢視世界,更反省自我。唯有「返樸」才能「歸真」,故「任真」是一趟回歸的歷程,也是發現之旅。他決定:「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因而選擇質樸的田園為「養真」之所,並且以「為善」自期自許,實踐「任真」的一生。「有生必有死」是人理之常,他體認到此身與此生是人生在世唯一能夠把握的,通過克服恐懼死亡這一關,他打通生死的任督二脈,以「及時行樂」與「即事多欣」的積極態度沈酣於每一個當下。不但「得歡當作樂」還「斗酒聚比鄰」,在田園之中匯聚著「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諧。因為,沒有人為的造作與私欲,無所愧於天地的「真」,才可能與天地感通;陶淵明最令人神往的詩句:「此中有真意,卻辨已忘言」傳達的正是這種與天地自然泯除界限,和諧共感的境界;個己若不能先行「歸真」,便無法感會宇宙世界湧現的「真意」。

    主講人介紹

    蔡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主治六朝及唐宋詩學,特別關懷身心與自然的相互關係,究心於詩歌體式的韻律美感。深覺一生最幸福之事是與古典詩歌結下不解之緣,最幸運之事是以詩學為終生職志,時時掘發古典精義以與當代人文關懷接軌。著有《高棅詩學研究》、《宋代唐詩學》、《唐詩學探索》、《中國抒情詩的世界》、《陶淵明的人境詩學》,以及系列自然詩學、詩律美學的論文。
  • 時間 113/02/24 14:00
    ~
    113/02/24 16:30
    講座主題 第二場2/24 歐麗娟教授主講「人生得意須盡歡——唐詩中的人生觀與成功論述」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成功如火,失敗如冰;成功者圍繞著錦上添花,失敗者盼不到雪中送炭。但何謂成功,何為失敗,卻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成功中有失敗、失敗裡有成功,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有成有毀,誰又能窺探造化的天平?

    既然得失成敗來自於社會場域的定義,是人為的價值觀,也因此注定了不同的時代環境必然各有差異,而人與人的距離可能會遙遠到對面不相識,將心比心的結果往往造成誤解,憑著世俗常識想當然耳更必然流於謬論。大唐時期真的人人以當詩人為榮嗎?讀書人的人生終極價值定位在何處?他們又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有的成功之輩會春風得意、耀武揚威,但也有人淡然處之、心如止水,而失敗者難免灰心喪志,卻也可以清醒地踏上只屬於個人的尋道之旅。唐詩演繹出複雜多端的人生百態與心靈萬象,而「成功」正是最佳的人格測試劑,在在提供了鏡鑑與示範。

     

    主講人介紹


    歐麗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多年來從事唐詩、《紅樓夢》、中國文學史的研究。

    著有《杜詩意象論》、《唐詩的樂園意識》、《詩論紅樓夢》、《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大觀紅樓(綜論卷)》、《大觀紅樓(母神卷)》、《唐詩的多維視野》、《大觀紅樓(正金釵卷)》、《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唐詩的多維世界》、《紅樓十五釵》等書,並編撰《唐詩選注》、《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李商隱詩歌》、《驚豔唐詩》、《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上、下)》、《歐麗娟紅樓夢公開課(一、二、三)》。

    曾獲臺大「傑出專書獎」與「傑出教學獎」、「2015全球開放教育聯盟傑出教學者獎」、「2021年第四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典範通識教師獎』」等。
  • 時間 113/03/02 14:00
    ~
    113/03/02 16:30
    講座主題 第三場3/2劉少雄教授主講「回首向來蕭瑟處──東坡在人生風雨途中的體悟」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縱然是天才,面對人生的考驗,也是嚴峻的。蘇東坡的一生,正好讓我們看到了天才如何迎向現實的挑戰,不斷探索追尋,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成就一更圓融成熟的人生意境。如何由〈沁園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的人生侷限,走向〈定風波〉:「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憂樂兩忘,最後尋得「此心安處」的生命歸宿?東坡一路走來,所感所思,給予我們許多啟發。

    東坡詞突破藩籬,走出閨幃世界,走向自然遼闊的天地,領受更複雜的人生際遇。在人生的旅途中,行行重行行,每踏出一步,便拓寬了一點空間,增強了時間的體驗,而在更廣闊的時空中,思想便有更大的伸展領域。在詞的閨幃世界中走出,便意味著改變了幽閉的時間觀,縱身在一開放、未知的世界,而在這嶄新的世界能勇敢邁進的人,眼界始大而感慨遂深,而又能認真面對、勇於反省者,則能洞察生命底蘊,激發智慧火光,在茫然的生涯中尋得定力與方向。詞普遍耽溺於哀傷情調,東坡卻能指出向上一路,超越相對的悲喜情懷,開拓更高遠的人生意境,關鍵在於東坡是在行動中體察生命意義、發現真理。尼采說:「只有行走得來的思想才有價值。」即是此意。本講座旨在帶領大家跟隨東坡,走一段風雨路途,看他如何發見生命的意義。

    主講人介紹

    劉少雄,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大藝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現任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兩度榮獲臺大教學傑出獎,並獲頒教育部第八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專業領域:唐宋詞、東坡文學、古典抒情詩、詞學理論。

    重要著作:《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論題之探討》、《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詞體美典形成與詞史建構之探索》、《讀寫之間─學詞講義》、《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東坡詞‧東坡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等專書和新詩集《光年之外》、《我只為你寫詩》。

  • 時間 113/03/16 14:00
    ~
    113/03/16 16:30
    講座主題 第四場3/16黃美娥教授主講「功名志已灰,富貴逼人來── 臺灣士子的科舉夢」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臺灣雖然早在鄭經領臺時期,就接受陳永華建聖廟、立學校以教子弟的建議,使漢文化及漢學在臺灣紮根,且有科舉考試雛形之實施,但全面推行科舉制度,則在清朝之後。從1687年開科取士,直到1823年,才有「土著」鄭用錫的登科,真正出現了「開臺進士」。實際上,從秀才、舉人到進士,科舉之夢曲折而遙遠,堪稱層層關卡,想要脫穎而出洵非易事,其中更牽涉了文教機構設立、科舉制度運作、士子自我條件培養等因素,乃至於氣象天候導致路程航行順遂與否,都會影響考生命運。其次,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但臺灣早在十年前就遭逢乙未割臺,值此時代鼎革,赴考與否,亦是難題。大抵,針對前述,迄今可見不少詩文留下紀錄,撰稿人包括知名進士或是不幸落第者,究竟功名是天定?抑或人為?有無鬼神默相之事?箇中既可體會個人感嘆抒發,也能察覺集體精神結構反映。再如地方志書、民間故事的刊載或流傳,亦標誌著其他觀點的評斷;而日治時代詩社「元眼花臚」評比方式,更是科舉制度的遺緒,在在值得玩味。綜上,本次演講將以多位文人的相關作品為例,輔以歷史、教育、文化、文獻視角的闡述剖析,嘗試回溯、考掘過往臺灣人的科舉經驗和書寫意涵。

     

    主講人介紹

    黃美娥,現任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另亦擔任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中央通訊社董事、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董事等。早年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近二十餘年來投身於臺灣文學研究與教學,涉獵範疇從古典到現當代,兼治雅俗,同時關注臺灣與東亞文學交涉議題,並致力文學史料蒐集和編纂。著有《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和論文百餘篇;編有《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魏清德全集》、《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目錄1603-1945》、《世界中的台灣文學》等十餘種。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竹塹文學評論獎首獎、臺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國家圖書館2020年「臺灣各大學學術資源能量風貌」文學研究專書高被引排序第一。另,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廈門大學客座教授,以及於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中研院台史所、文哲所、近史所短期訪問。
  • 時間 113/04/13 14:00
    ~
    113/04/13 16:30
    講座主題 第五場4/13余欣娟教授主講「可以堅韌,可以春泥──現代詩裡的女性成就敘述與逃逸」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女性成就是甚麼?也許是一株開枝散葉的好命樹,也許是走出城堡,在荒野歌唱、實踐夢想。不同世代、不同價值下的女性成就或許有所不同。身為母親,看著孩子成長既是驕傲成就,但有時又與職場相抵觸。所以林蔚昀面對快要死線的工作,就寫下「你在我身上跳舞,我背著你在心裡跳腳」。潘家欣說,這真是一場「日以繼夜的磨壞寫實、不,是魔幻寫實才對」。在這些磨壞寫實之中,我們不斷地聽到「想念自己」的聲音。

    在她們心中的自我感受與自我完成是什麼呢?尋她眾聲,是否異口同聲?或許早已秘密結社,劃一條逃逸路徑,回絕被社會價值所定義?

    春泥可以滋養花草,堅韌的大樹可以遮擋風雨,生命有許多途徑與樣態,不同世代女性齊步走。且看詩人如何詮釋人生成就,訴說她們的甘心與想念。

     

    主講人介紹

    余欣娟,現任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及女性文學,著有《心遊萬仞—現代詩的觀看模式與空間》、《一九六○年代台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研究》、《風櫃上的演奏會:讀新詩遊臺灣》(合著)、《走入歷史的身影:讀新詩遊臺灣》(合著)。

  • 時間 113/04/27 14:00
    ~
    113/04/27 16:30
    講座主題 第六場4/27須文蔚教授主講「青青子衿突圍記——目擊當代詩人的困境與衝撞」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詩不僅應當展現美好,也應當反映現實。當代詩人面臨的困境是空前的,所得分配不均、性別認同多元、疫情迫使社會停頓、全球化的衝擊等,都引發許多的哀嘆,但也迎來不少衝撞的反抗力道。楊牧說過,藝術的自由和涵容到達絕對至大的時候,也表示它應該是超越藝術家個人好惡,是它誠實對待陽光下(以及陽光照不到的)一切真象的時候。本講帶領讀者鎖定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挑出一系列書寫臺灣現實、國際局勢、社會運動或是訴求自我認同的作品,觀察詩人如何以熱血、衝撞與創新的語言與作品,以詩正面逼視世界,讓我們一起在這些有待詮釋的文字中,探索其中美與不美的一切,更感受文字的力量,正悄悄引領著時代往一個新的方向前行。


    主講人介紹

    須文蔚,詩人,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研發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文文學系主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等。出版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二魚)、《台灣文學傳播論》(二魚);報導文學《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時報文化);合著《臺灣的臉孔》(遠流)、《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主編文集《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時報文化)等。

※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722 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潘先生,或 E-mail: chienwei@ncl.edu.tw ※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