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14年冬季閱讀講座:醫起好好過日子──文本中的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自古以來是人類無法迴避的生命課題。面對高齡社會與後疫情時代,個體的身心健康不僅是醫療的課題,更是文學與人文思考的重要面向。文學中不乏對身體、疾病與死亡的書寫,亦有關於療癒、陪伴的深刻體悟。講座內容涵蓋從胚胎起源到送行者的生命歷程,從古籍《本草綱目》到現代睡眠神經科學,再到懷舊療法的認知探索,帶領讀者穿越疾病與身體的書頁,在知識與情感中體會「好好過日子」的智慧與勇氣。冬日中,我們一起用閱讀溫暖生命,讓文本成為通往身心健康的橋梁。

活動期間:114年11月29日起至115年1月24日
場次時間:週六14:00~16:30
地點: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微講座暨工作坊:多媒體實驗創意中心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
活動網頁:https://actio.ncl.edu.tw/114_winter
洽詢電話:(02)23619132分機239
主題書展:國圖閱覽大廳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合辦單位:臺北醫學大學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 #239 江先生,或 E-mail: bn350259@ncl.edu.tw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14/11/29 14:00
    ~
    114/11/29 16:30
    講座主題 從零到一百的生殖醫學之路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從零到一百的生殖醫學之路

    為什麼現代人愈來愈難生?是選擇不生,還是「生不出來」?臺灣試管嬰兒之父、從醫近40載的生殖醫學權威曾啟瑞醫師,將在本場演講中分享他「0100」的人生哲學與行醫過程。從哈佛到臺灣、從無到有,曾啟瑞醫師見證一顆胚胎如何在顯微鏡下啟動生命奇蹟。《闖出一條生路》記錄的是曾醫師的心路歷程,但承先啟後的是臺灣,乃至於全球生殖醫學的未來趨勢。本次演講,曾醫師將細細說道「不孕症」廣袤的醫療領域,看見醫療如何改寫生命的可能,並為下一代生育政策、醫療倫理帶來新的思考方向。

    主講人:曾啟瑞

    曾啟瑞教授是臺灣生殖醫學的開拓者,自1985年成功創造臺灣首例試管嬰兒,至今近40年未曾離開臨床第一線,臺灣不孕症治療迅速竄起,至少增加20萬個試管寶寶。他亦於2002年達成全球首例自體粒線體轉殖懷孕案例,奠定臺灣在國際生殖醫學的地位。2012年,他榮獲全球華人生殖醫學會(The Global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GCARM)頒發「全球華人生殖醫學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of GCARM)」,表彰其在生殖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2025年,再獲金孕獎「醫療奉獻終身成就獎」,肯定曾醫師在臨床實務、醫學創新與教育推動上的深遠影響。

    曾啟瑞醫師曾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10年的任期中,推動醫學教育國際化,創立醫學人文科並導入白袍授服典禮,讓醫學更具人文精神。曾教授獲得哈佛公共衛生碩士及醫學訓練,並在歐洲與美國生殖醫學年會屢獲殊榮,包括ASRM Star AwardESHRE最佳壁報論文獎。在學術上,他發表超過231篇論文、12本專書或章節,2009年更以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生化標誌診斷專利,榮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他致力於訓練國內外超過30位不孕症專科醫師,推動臺灣與亞太生殖醫學交流,曾任ASPIRE(亞太生殖醫學會)、PRSFS(泛太平洋生殖醫學會)等多個國際醫學會理事長,目前擔任ASPIRE秘書長一職。關心政策與社會議題,曾醫師長年倡議政府生殖補助與代理孕母合法化,並於2020年創立臺北生殖中心(TFC),持續以醫術與熱忱,為下一代創造更多希望的生命奇蹟。

  • 時間 114/12/20 14:00
    ~
    114/12/20 16:30
    講座主題 從修仙到中醫藥科學之養生術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從修仙到中醫藥科學之養生術

    中醫是中華文化留下的瑰寶,但你可知道?早在2000年前,古人已經開始研究怎麼用日常的食物、草藥來救命、養生,甚至「修仙」呢!本次演講就從東晉的道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說起,至唐朝的《食療本草》、元代的《飲膳正要》,到明代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漫談醫道修仙之術,發展至醫學實證之藥膳養生、中醫藥治病理論,及現代人如何透過藥膳、食療來改善身體、預防疾病,這不只是一段歷史,而是日常都能運用的養生智慧。

    主講人:王靜瓊

    從學士到博士之藥學教育訓練於臺北醫學大學完成學位,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兼學務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藥實證科學,專長為中藥藥理及中藥品質管制,發表許多中醫藥相關科學論文,名列為史丹佛大學發表之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

  • 時間 114/12/27 14:00
    ~
    114/12/27 16:30
    講座主題 夢與腦:睡眠的神經科學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夢與腦──睡眠的神經科學

    夢,是每個人都有的體驗。夢,可以反映現實的生活,但也可能光怪陸離。有些夢,流連忘返不願醒,有些夢,驚駭莫名怕再現。夢,是進入潛意識的隱蔽通道,也是一窺睡眠腦的小窗戶。這場分享,將從夢境開始,簡介目前神經科學中對夢的理解,也簡介睡眠的神經生理機制,以及好眠之道。

    主講人:李信謙

    李信謙,臨床精神科與睡眠專科醫師,目前任職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同時擔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投身於情緒與睡眠障礙的臨床服務與研究當中,也關切社會環境與心理健康的互動狀況。

  • 時間 115/01/10 14:00
    ~
    115/01/10 16:30
    講座主題 解剖教學的感動與領悟:人體的奧秘與生命的探討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解剖教學的感動與領悟──人體的奧秘與生命的探討

    介紹精子與卵子結合的奇妙過程,單細胞的受精卵如何發育成複雜的人體。目前已知的腦部功能,腦部儲存的記憶如何影響身體,當被記憶所困時,如何擺脫記憶的困境?人體的經絡是否真實存在?除此之外,探討生命從何而來?人除了軀體,還有靈魂嗎?不可思議的巧合現象,如何解釋?如何定義死亡?當生命結束時,您想留下什麼?珍惜有緣人與當下,因為我們所擁有的就只有此時此刻。

    主講人:馮琮涵

    馮琮涵,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博士。曾任臺大解剖學科助教、高雄醫學大學解剖學科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解剖學科主任、醫學系副主任,以及北區遺體捐贈聯絡中心推廣小組召集人,現任臺北醫學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教授、教務處副教務長。

    任教科目包含胚胎學、組織學、大體解剖學以及神經解剖學。從精卵結合的胚胎發育過程、人體的顯微構造、到複雜的腦部神經網絡等,都是教學的科目,曾榮獲校級優良教學獎。此外,參與大體捐贈的推廣、家屬與學生的訪談、以及大體的啟用、解剖、入殮、火化與安奉等活動,對於人體構造的奧秘以及生命意義的探討,有許多的感動與領悟,願意跟大家分享。

  • 時間 115/01/24 14:00
    ~
    115/01/24 16:30
    講座主題 懷舊治療的認知科學──醫起享受美好舊時光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懷舊治療的認知科學──醫起享受美好舊時光

    你是否曾因一首老歌、一張泛黃的照片,瞬間被帶回過去的美好時光?這不只是回憶的力量,更是大腦的奇妙運作!

    本工作坊將帶您認識「懷舊治療」(Nostalgia Therapy)的科學基礎,透過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了解懷舊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記憶與身心健康。活動中不但有深入淺出的講解,還有互動式體驗,讓您親身感受懷舊所帶來的溫暖與療癒。

    特別設計單元【老遊戲新設計】,將陪伴您一起動手改編兒時熟悉的遊戲,讓懷舊與創意激盪出新的火花,不論年齡,都能在遊戲中重新連結情感、激發思考,享受跨世代的美好互動。

    無論您是關心自我情緒健康的個人,還是照顧家中長輩的家庭成員,都歡迎一同來「醫」起享受這段美好舊時光,讓過去的記憶成為現在生活的禮物。

    主講人:邱佳慧

    邱佳慧博士是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具備豐富的歷史學背景與跨領域教學經驗。她以設計思考結合服務學習,關注長者照護與社區發展,並以口述歷史為核心推動創新社會服務。自2015年起,她以創辦人身份經營大學社區高齡據點至今超過八年,是臺灣以學者身分投入社區行動的先驅之一。

    邱博士積極參與教育部通識創新及跨領域計畫,亦為苗圃計畫授證教練。她曾獲木鐸獎,並擔任服務學習學會理事,致力研發具專利的服務學習教學平台,在Smart Talks與臺灣通識教育平台分享實務經驗。她的教學風格融合文史底蘊與現代設計思維,近年出版多篇關於歷史教學、服務設計的研究與數位課程,為高教現場注入創新能量。 https://hub.tmu.edu.tw/zh/persons/chia-hui-chiu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