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直是最不可思議的世界,而潛藏在水底深處的海洋生物,持續在古老的神話與文學作品中引發無盡的想像,並在現代影像中綻放出新的光芒。海洋生物富有生命力,山海經曾提到:「東海之渚中,有神」,而海洋作家夏曼.藍波安筆下關於蘭嶼的飛魚神話,或是紀錄片《刪海經》「鱟」的獨特身影,海洋生物的故事是文學、是影像、是生活、也是我們的未來。
本系列講座特以海洋生物為主題,邀讀者來國圖一起遊書海,重新發掘海底之美。在這個結合文學與影像的旅程中,我們可以激發無限的想像力,「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我們也可以像自由自在的魚一樣,遨遊四海。而今年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及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攜手合作,並加碼手作課程,讓大朋友小朋友都來本館多媒體實驗中心體驗知識的樂趣。2025春季閱讀講座讓我們一起追隨經典海洋故事的足跡,探索那些仍在等待揭示的深海奧秘。
時間:週六下午2:00~4:30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微講座暨工作坊: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報名網址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研習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 時間
- 講座主題
- 報名/詳細資訊
-
主題介紹
十八卷的《山海經》記載了四方的山川河海、神人、鳥獸蟲魚,涉及神靈的威能、怪奇鳥獸的兆示,以及異域風土。由於《山海經》內容虛實結合、包羅萬象,又頗具詩性想像的趣味,在後世受到歡迎。讀者常將《山海經》想像為一本神話、古史或怪物之書,關心山川地理、祭祀儀式、遠國異人等比較多,而對鳥獸蟲魚的討論較少,特別是《山海經》所記的種種奇特魚類,一向被忽略。
本次講演,將從文、圖兩方面進行,首先由《山海經》的構成談起,深入到《山海經》中諸多奇魚的分布、命名、效能、徵兆的意義,再進一步討論《山海經》中悠遊奇幻神話世界的魚類形像。清代吳任臣明確的將百餘種《山海經》圖像分為靈祇、異域、獸族、羽禽、鱗介五類,第五類的鱗介主要即是河海中的魚類。講演以鯥、鰼、𩶯魮、鰩等異魚為例,如文鰩魚鳥翼,可以夜飛,能治狂病;有十隻翅膀的鰼鰼魚可以禦火。這些奇特的魚類圖像,可以讓我們了解明清讀者對《山海經》的視覺性想像。
主講人介紹
鹿憶鹿,出生於澎湖大倉,東吳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西南學院大學交換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訪問學人、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研究領域以神話學及民間文學為主,近年來尤其專注於明、清《山海經》圖像的相關研究。著有《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粟種與火種――台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異域 異人 異獸――山海經在明代》、《曹善手抄〈山海經〉箋注》等。
對民間故事中所包含的家族關係與文化現象有極深的體會,撰寫多篇相關論文,希望從民間故事探討民族心靈與東西方文化差異。一直對創作有極深的熱情,筆耕不輟,出版多本散文集,包括《臨溪路70號》、《桃花紅李花白》等,希望能兼顧學術研究與作家創作的夢想。 -
主題介紹
蚌蛤,古時亦作「蜯蛤」,即蚌與蛤,古人常將「蚌」、「蛤」混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已將「蛤」分為「海蛤」(蛤科)、「牡厲」(牡蠣科)、「魁蛤」(蚶等三類,能完整地代表具兩片相等殼的「雙殼綱」軟體動物的三種主要類型。生長於水濱的「蚌蛤」,雖為一微小之物,然其肉與殼用途極多,自古即為臨水居民採食與利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漸提升,人們對其亦逐步認知而於生活有越多元的應用,不僅作為食用、藥用,還作容器、裝飾、禮俗、賞玩等諸多用途,更承載許多文士的心境投射,在博物學、海洋文化、海洋文學等皆具研究價值。同時,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各歷史階段的「蚌蛤」文化呈顯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展現出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與文學審美,例如:實行封建制度的先秦,內陸稀有的「蚌蛤」主要用之於貴族生活的祭祀與墓葬;又如:「土貢」制度更加完備的唐代,鮮美的「蚌蛤」開始成為貢品,卻因「遠物勞人」而有「罷貢」主張;又在儒釋道氛圍影響下,其形象具三教色彩而展現出儒之重廉、佛之慈悲、道之逍遙等文化精神等等,這些歷史發展脈絡亦極值得關注。本次演講將從物理認知、生活應用、心靈感知三方面,介紹先秦至宋代各歷史階段的「蚌蛤」文化內容與特徵。
主講人介紹
顏智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語文教育組專任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古典詩詞、海洋文學、章法學,屢獲國科會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海大學術優良教師獎、傑出教學教師獎、校級優良教師獎等。撰有〈微物多用、遠物勞人:唐代的「蚌蛤」文化〉(《漢學研究》)、〈文天祥海洋詩歌文化意涵探析〉(《漢學研究》)、〈游觀、惜生、抒懷:論宋詩「觀漁」意象之義蘊〉(《成大中文學報》)、〈從吉川唐宋詩風之別論宋詩航海書寫的精神特質〉(《成大中文學報》)等四十多篇學術論文,與《古典海戰詩學研究》、《宋詩海洋書寫研究》、《造夢者:基隆委託行的繁華紀事》等專著。
-
主題介紹
本次專題演講「那些海洋教我的事」,導演將帶領觀眾探索他獲獎紀錄片《刪海經》背後的故事。演講中特別穿插播放影片片段,讓聽眾能身臨其境感受金門後豐港的漁村生活與時代變遷。《刪海經》是一部耗時五年完成的紀錄片,以金門在地人的視角切入,聚焦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古生物——鱟。隨著水頭商港填海造陸工程的推進,昔日繁忙的海域逐漸消逝,這不僅象徵生態環境的重大變化,也凸顯出漁民失去家園與生計的沉痛現實。然而,《刪海經》的意圖遠不止於環保議題,它更深入探討了鱟背後所承載的政治與經濟隱喻,反映台灣與中國在歷史與現代交錯中的錯綜關係。
導演將在演講中分享,他如何透過鱟這個意象捕捉海洋的微妙啟示,以及兩岸關係的起伏變化如何影響金門社會。鱟彷彿成為時間的見證者,記錄了人類如何改變自然、影響政治與經濟走向,並啟發我們在美中角力戰日益激烈的此時,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海洋」除了是我們的「生物老師」,也是我們的「歷史老師」,更可以是我們的「政經老師」!
主講人介紹洪淳修 紀錄片導演/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作品皆以城市、國境邊陲為場景,呈現區域間的矛盾與衝突,擅用幽默手法,讓觀眾談笑間輕鬆汲取嚴肅議題。2023年擔任第60屆金馬獎初選評審委員。2024年獲第59屆金鐘獎節目類最佳導演獎。
-
主題介紹
想用聲音傳遞大海的故事,打造吸引人的 Podcast 嗎?在這場講座中,廣播金鐘得主—松松將分享在 Podcast 節目中,結合自然科學與創意,介紹臺灣海洋生物故事的經驗。
節目將探討 如何選定題材:從自然界的奇妙現象到科學研究的趣聞,挖掘出能吸引聽眾的內容靈感。接著,分享主題素材組合方法,教你如何透過結合科普知識及生活體驗,豐富節目的故事性,讓內容既有深度又充滿趣味,進而傳遞理念。
最後,將解密 吸引並留住聽眾的策略,包括如何建立與聽眾的情感連結、設計引人入勝的節目結構,以及如何利用社群與互動強化節目的吸引力。無論是對 Podcast 創作感興趣,還是對海洋生物充滿熱愛,這場講座都將幫助你探索,如何用聲音打動人心!
主講人介紹
松松,廣播金鐘少年 Podcast 節目得主,畢業於臺灣大學森林所,從小熱愛接觸大自然。童年常在草地上觀察昆蟲,抓蚱蜢、研究蜘蛛,對自然世界充滿好奇與熱情。就讀建中時加入生物研究社,結識一群志同道合夥伴,進一步堅定對生態環境的興趣,一路專注於熱愛的領域。2022 年,松松與搭檔主持— 拉亞,創立 Podcast 節目「就決定是你了!松松」,用輕鬆幽默的方式介紹臺灣的自然生態,從陸地到悠遊於海洋之間,也揭秘了許多神奇的海洋生物。節目擅長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聽眾進入自然世界,讓科普知識變得有趣、貼近生活,在輕鬆氛圍下吸收大量的自然與生態知識!
-
請注意,本場次是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縣車城鄉後灣路2號)舉行,報名時請特別留意時間與地點。
9:00-10:30——大師講座
10:30-11:00——問答與抽書
11:00-12:30——參訪珊瑚護育中心與海龜中心主題介紹
*臺灣由兩百多座島嶼組成,堪稱群島國家或海洋國家,擁有一流的海洋環境、海洋生態與海洋產業,我們社會深受海洋影響。
*臺灣魚類資源豐富,漁業發達,累積形成數百年的漁業文化。
*漁業文化為人類社會因為水域採捕經年累月所形成的水域生活及水域採捕智慧。
*我們社會重陸輕海,普遍分不清最普遍使用的各種基本漁法,失去了漁業文化回饋給島國社會的各種可能。
*魚文化為個人以及整個社會如何看待及對待魚這種水域生物的觀點與態度。
*漁業發達的臺灣社會大多仍以低層級的腸胃關係對待魚產,亂吃與亂採,除了造成魚源枯竭的後果,也留下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偏差現象。
*臺灣社會普遍輕視漁業,也不懂得尊重在地球上已存活約五億年的魚類,不尊重、不珍惜,造成資源糟蹋。
*於是臺灣以魚漁為題材的研究或創作偏少。
*臺灣不缺魚,缺的是魚漁文化的提升。
*廣泛運用臺灣魚漁文化的養分,讓島國社會的視野延伸出海。
主講人介紹廖鴻基,花蓮人,曾在沿海捕魚,1996年組成尋鯨小組,從事鯨豚海上生態調查;1997年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1998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2022年任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理事長。2000年執行「墾丁鄰近海域鯨豚類生態調查計畫」;2001年隨遠洋魷釣船執行「臺灣遠洋漁業隨船報導」;2003年率團隊開船將臺灣繞一圈執行「繞島計畫」,讓臺灣社會的疆界意識從沿岸延伸到沿海;2005年隨貨櫃船執行「臺灣海運隨船報導」;2023-2025年執行「發現太平洋抹香鯨計畫」。目前為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海洋大學駐校作家。多年海上生活,以海洋題材創作海洋文學作品30餘部,獲得一些文學、海洋文化、社會教育等獎項肯定。
-
請留意,本場次於本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 OPEN LAB(臺北市中正區秀山街4號14樓)舉行,因有手作課程,10歲以下孩童需有家長陪同。因活動場地限制,參與講座的家長與孩童皆要報名,方便主辦方控管人數。
主題介紹
本活動以海洋生態食物鏈為核心,透過VR沉浸式體驗,帶領參與者深入探索從浮游植物到頂層掠食者的驚奇生態互動。孩子與家長將親眼見證海洋中的生命鏈條如何維持平衡,並完成食物鏈疊杯等有趣任務,激發學習興趣。
此外,活動還安排了動手實作環節,親子將利用磁控燈、海洋生物造型木板與熱塑片創作專屬的海洋生物互動鑰匙圈,進一步了解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最後,我們將透過討論與分享,鼓勵每個家庭承諾守護海洋環境,為未來的地球盡一份心力。期待您與孩子攜手,在探索中學習、在創作中成長,共度充實且有意義的親子時光!
主講人介紹
講師:基隆市七堵區長興國民小學 羅雅真教師
專長:海洋創客、海洋steam教育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綠階/初階海洋教育者人才庫
2022海洋教育課程模組特優團隊教師
2022教學卓越銀質獎課程團隊教師
2021親子天下創新教育100學校課程開發教師
109一111海洋教育創新課程與教學研發基地課程開發教師
※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722 ,或 E-mail: chienwei@ncl.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