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24年夏季閱讀講座:獅吼──臺灣美術史的時代與追隨者
國家圖書館夏季講座近來年均以臺灣藝文相關議題為策畫方向,包括臺灣電影與文學、女性文學、原住民文學、飲食文學、大河小說、創作改編,以及新世代作家與經典對談。今年為配合《雄獅美術》捐贈,特以臺灣美術為主題。

   根據邱函妮博士研究,臺灣美術一詞源自於二十世紀初期,當時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受日本美術概念影響,進而移植其觀念與制度,逐漸在本土形成「臺灣美術」。1970年代以後,臺灣藝術家之重要性與地位抬頭,而《雄獅美術》也自1979年開始推介日治時期至戰後之藝術家。對於臺灣美術的探索更隨北美館、省立美術館的成立,推上高峰。1996年學界首度以「臺灣美術」為主題,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確認本土「臺灣美術」研究之正當性與主體性之意義。自此,臺灣美術人才輩出,成果蔚為大觀。

   今年2024年夏季講座除針對以上臺灣美術主題進行一系列介紹外,並附加一場,邀請國內知名藝術工作者葵花子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藉由聽懂故事就能看懂名畫,暢談藝術品背景故事,顛覆讀者體認另一種學習方式,讓藝術更深入生活,讓大眾更親近臺灣美術,擴大講座受眾。

   第一場、5/18(週六) 講題:觀看臺灣美術史的新時代 講者: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第二場、5/25(週六) 講題: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 講者:蔡家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第三場、6/15(週六) 講題:臺灣當代藝術的性別議題 講者:陳明惠(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第四場、6/22(週六) 講題:戰後臺灣美術團體與刊物 講者: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第五場、6/29(週六) 講題:青春的高歌.美術的複調:日本「帝展」中的三位臺灣藝術家講者:邱琳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特別場、7/20(週六) 講題:美術欣賞(暫訂) 講者:葵花子

主題書展:國圖閱覽大廳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合辦單位:Lam Research科林研發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13/05/18 14:00
    ~
    113/05/18 17:00
    講座主題 第一場觀看臺灣美術史的新時代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閱讀臺灣美術有如閱讀文學經典名著, 作品可以依個人品味入藏私人的記憶。藉著在畫廊或美術館親眼第一手的體驗,加上事後文本的反覆閱讀,慢慢體驗,享受美術作品的視覺經驗,被感動的記憶便可以長久珍藏。從研究者的立場來看,如何將作品帶入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如何藉著公開展覽,與文字描述,讓更多觀眾與閱讀者一起分享經驗,是我們的挑戰。本場將介紹講者所曾經參與的展覽,「不朽的青春」、「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與「青春印記 ──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以及專書「臺灣美術兩百年」來分享,將美術作品帶入公眾領域的經驗。

    主講人介紹

    顏娟英,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個人研究藝術史分為中國與臺灣兩個區域。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近三十年來以石窟藝術為中心,從造像的圖像研究試圖走入信仰與功能的背景研究。透過與年輕學者合作,分享中國田野經驗與資源。臺灣美術研究始於1987年,進行全臺畫家田調工作。美術創作中的傳統要素及現代性追求,與自我認同的再塑是關心的主要課題。
    近來研究的目標轉向寺廟調查與私人收藏,打破時代限制,發掘更多庶民文化的累積,思考官方與民間的複雜關係。面對佛教美術與現代美術之間可能的衝突,仍無法割捨地持續對話中。期望在近期內能延伸研究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分別撰寫一本專書。
  • 時間 113/05/25 14:00
    ~
    113/05/25 17:00
    講座主題 第二場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臺灣美術史到了日治時期發生許多變化,首先是來臺的日本美術教師經由學校的圖畫課與寫生活動,教授水彩、油畫與日本畫等等,打開了近代化的美術視野。其次,在這樣的過程中建構了殖民政府主導的官方視點,例如舉辦臺灣美術展覽會,倡導畫家挖掘臺灣的地方色彩。然而,臺灣藝術家也不斷透過創作和參與文化活動,探見自己的模樣。如黃土水、陳澄波等人鍥而不捨地刻畫水牛牧童、家園鄉村,打造不朽的作品,追求自主性的理想。

    主講人介紹

    蔡家丘,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近代日本美術、台灣美術、近代日本人畫家之東亞活動旅行。與顏娟英擔任《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總策畫,獲2022年OPEN BOOK 年度十大好書、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編輯首獎、2023年第47屆金鼎獎(2023,非文學圖書獎)。
  • 時間 113/06/15 14:00
    ~
    113/06/15 17:00
    講座主題 第三場臺灣當代藝術的性別議題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本場將審視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及其創作,並以作品議題規劃,集結講者過去20年在臺灣女性藝術領域的研究與觀察,以及洞察國際藝術環境在女性與性別議題的發展。並以多元的面向,探討在今日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之下,臺灣女性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創作闡述殖民文化、常民文化與日常生活,纖維與編織如何被當代臺灣女性藝術家所運用,精神世界如何被臺灣女性藝術家轉化為抽象藝術創作,以及如何呈現對科技與性別的想像與再詮釋。

    主講人介紹

    陳明惠,英國羅芙保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 藝術史及理論哲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個人研究專長:當代視覺文化、女性主義藝術、物質文化研究、當代藝術史及理論、展覽策畫與管理、後殖民理論、跨文化視覺研究。
  • 時間 113/06/22 14:00
    ~
    113/06/22 17:00
    講座主題 第四場戰後臺灣美術團體與刊物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作為台灣重要的美術史研究者,蕭教授向來以嚴謹的史實考證、優美的文筆,和敏銳的圖像解讀能力而知名學界;同時在文化行政、公共藝術、博物館學,及古物鑑定等方面,均具聲名。講者長年對美術史進行嚴謹觀察與系統鋪述,能使讀者在川流不息的資訊洪流中,對戰後台灣現代美術有更多、更全面而具體的認識與瞭解。

    主講人介紹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台灣美術史研究者,對台灣美術史整體架構的建立,頗具貢獻,尤擅於課題的開發,重要著作有《五月與東方》、《島民.風俗.畫》、《台灣美術史綱》、《圖說台灣美術史》、《戰後台灣美術史》、《台灣近代雕塑史》…..等;也是《陳澄波全集》、《楊英風全集》的總主編。
    曾任台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中心主任,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行政院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兼近代美術組召集人,國美館、北美館、高美館典藏之諮詢委員。
  • 時間 113/06/29 14:00
    ~
    113/06/29 17:00
    講座主題 第五場青春的高歌.美術的複調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青春,不僅是自我實踐的起點,也是藝術家畫藝的啟程。對於成長在日治時期的台灣藝術家來說,青春,更背負著彰顯台灣特色的使命感。日治時期,日本除了在本國設置「帝展」之外,也在兩個殖民地朝鮮與台灣,各設置了兩個官方美展「鮮展」與「台展」,並藉此推動殖民地的美術發展。相較於「鮮展」與「台展」,作為日本畫壇主流的「帝展」,競爭更形激烈。
    然而,卻有三位來自台灣的藝術家,一方面學習日本新式的美術教育,另一方面也以轉化後與台灣相關的題材:原住民、故鄉、家人,分別入選「帝展」的三個部門。如1920年黃土水的《山童吹笛》(雕刻)、1926年陳澄波的《嘉義街外》(西洋畫)、1934年陳進的《合奏》(東洋畫)等作。這場講座,我將分析他們作品中,如何以「美術的複調」,呈現出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特徵。因為日本人以外來者的眼光思考異域/異國情調的台灣,而台灣畫家則以居住者的角度,描繪具有自我認同的家園。這種美術發展上的複調現象,實帶有某種啟蒙的傾向,饒富興味。值得今日的我們,細細思量。

    主講人介紹

    邱琳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曾任2017-2018 Fulbright scholar、美國華李大學訪問學者、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兼任助理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秘書長、臺灣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理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心印國際藝術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2019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首奬作品之策展人。

02-23619132分機316龍小姐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