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12年冬季閱讀講座:閱讀莎士比亞:從文學、戲劇到舞臺
國家圖書館冬季將辦理「閱讀莎士比亞:從文學、戲劇到舞臺」講座,邀請西洋文學領域學者導讀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並解析各種類型的改編作品,引導讀者從多元角度認識莎士比亞作品,增加閱讀樂趣。

活動期間:112年11月4日起至113年1月27日
場次時間:週六14:00~16:30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
活動網頁:https://actio.ncl.edu.tw/112_winter
洽詢電話:國家圖書館(02)23619132分機233
主題書展:國圖閱覽大廳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合辦單位:Lam Research科林研發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 #233 洪小姐,或 E-mail: wanyinhong@ncl.edu.tw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12/11/04 14:00
    ~
    112/11/04 16:30
    講座主題 莎劇與當代社會:從文藝復興歷史劇到當代國情劇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莎劇與當代社會:從文藝復興歷史劇到當代國情劇

    當代的莎劇展演,常見創作者挪移時代背景,將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世界改換至與觀眾更貼近的脈絡,不斷賦予古典劇作新詮釋;正是莎劇展現的豐富面貌,讓莎劇持續受到歡迎。不少學者認為,莎士比亞藉著劇作,評論他身處的時代,而將莎劇當代化,便可視為創作者通過莎劇評論我們身處的時代。葛林布萊教授(Stephen Greenblatt)在《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一書中,藉著數部悲劇與歷史劇,深入分析莎士比亞如何在言論控制之下,將伊莉莎白一世期間的政治氛圍轉化為舞台上深受歡迎的演出。接續葛林布萊教授的論點,本次演講以當代劇場的展演脈絡為出發,先由莎士比亞歷史劇及悲劇的政治性談起,探討莎士比亞如何透過歷史與傳說評論他的時代,再以近期的國外製作為例,討論以莎劇評論當代社會的種種可能性,包括變身成為當代國情劇的經典喜劇。

     

    主講人:梁文菁

      梁文菁,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戲劇與劇場研究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教授,教授西方戲劇領域等相關課程,研究興趣主要為當代劇場美學、跨文化劇場、戲劇理論、後戲劇劇場等,近年來研究重心為英國國家劇院二十一世紀以來的製作史、英國當代文本劇場、英國當代國情劇。目前亦為台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曾於擔任學會秘書長期間,應國立台灣文學館之邀,與英國莎士比亞故居信託合作,於20159月為學會策劃「世界一舞台:莎士比亞在台灣」特展,其中包含十餘位學者、演員、設計師、導演之訪談,收錄於《與莎士比亞同行》(大塊,2016),詳實記錄了受訪者探究莎劇之一手經驗。

  • 時間 112/11/18 14:00
    ~
    112/11/18 16:30
    講座主題 踏莎行 學英語:朗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踏莎行   學英語:朗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2019年底開始蔓延的新冠肺炎給地表的活動按下暫停鍵,生命在隔離與獨處中沉澱下來。英國十六世紀的詩人與戲劇家──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也曾經歷過瘟疫危機。當時倫敦瘟疫肆虐,劇院經常休業,劇本需求驟減,劇作家蹲在小閣樓裡寫詩,獻給貴族賺些零星收入,正如我們在疫情期間的居家上班。四個世紀前的瘟疫造就永恆的情書,二十一世紀的此刻,詩人的雲中錦書等待你我展讀,他愛慾悲歡的書寫飽含能量,引發無數的讀者共鳴。古今中外,多少人書寫「情」,但是誰像莎士比亞,可以如此描繪感情的種種面貌?他的154首十四行詩合為詩串,成為英式商籟的冠冕。第1–126 首獻給一位年輕男性,詩人稱之為“my lovely boy” “fair friend” (俊美好友)。

    邱教授將分享跟讀 (shadow reading) 策略,透過執行「每日一商籟」,操練英文的語感,解鎖莎語的密碼

     

    主講人:邱錦榮

    邱錦榮,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名譽教授,現任台灣莎士比亞學會常務監事。曾任台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外文系系主任,台灣莎士比亞學會會長,「世界莎士比亞書目」國際委員會通訊員。學術專業為莎士比亞,西方現代戲劇,人文教育研究。教育理念:人文教育是CP值最高的投資。

  • 時間 112/12/16 14:00
    ~
    112/12/16 16:30
    講座主題 莎劇的非有機結構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莎劇的非有機結構

    戲劇不是一直都是以劇情為中心組織起來的有機體,像是今天熟悉的電影電視,或是主流舞台劇的樣子。相反的,莎劇的構成原則,是一種非有機的型態。也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明白為什麼莎士比亞的劇本有一些奇怪的安排,以及當時的觀演關係、表演的風格等。回到當時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工作模式、演戲的觀念等脈絡,理解莎劇,甚至戲劇與劇場的可能性,都因此有了更為深入的眼光。

    主講人:何一梵

    何一梵,英國威爾斯大學,亞伯威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Aberystwyth, Wales)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專長是西方戲劇史,特別集中研究古希臘戲劇,英國文藝復興戲劇,與現代戲劇三個階段,以及戲劇構作(dramaturgy)。著有《劇場敘事學:劇本分析的七個命題》(揚智,2018),《莎士比亞不做的事》(遠流,2016),審譯《青春就是要讀莎士比亞》》(遠流,2016)一書, 並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時間 112/12/23 14:00
    ~
    112/12/23 16:30
    講座主題 跨越百年莎士比亞在台灣:從文學、戲劇到漫畫改編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跨越百年莎士比亞在台灣:從文學、戲劇到漫畫改編

    本演講旨在探索百年來莎士比亞悲劇在台灣的演出與漫畫改編,將簡要介紹四大莎士比亞悲劇,包括《奧賽羅》、《馬克白》、《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及《哈姆雷特》在台灣的演出情況。首次莎士比亞悲劇演出的背景與歷史,特別是第一部作品《奧賽羅》的誕生。我們也將探討經典悲劇作品《馬克白》在台灣的詮釋,以及台南人劇團跨界創新的演出,如《羅密歐與茱麗葉》與《K24》等融合台灣文化元素的演出。漫畫改編是本演講的另一重要主題,將探討《哈姆雷特》漫畫改編在台灣的興起與發展、漫畫改編中融入的台灣文化及其所面臨的特色與挑戰,為文學跨界的新詮釋提供更深入的理解。最後,本演講將總結台灣觀眾對莎士比亞悲劇的持續關注與熱愛,強調莎士比亞作品在台灣文化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價值。同時,我們也將展望未來,探討台灣莎士比亞悲劇演出與改編的可能性,期待莎士比亞的影響力在台灣文化藝術中持續發揮。

     

    主講人:陳怡伶

    陳怡伶,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戲劇與劇場博士,現任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寰宇外語教育學士學位學程主任。目前的研究包括莎士比亞表演與文化研究、莎士比亞戲劇中性別和性向表現、莎劇動漫和圖像小說中反映的全球化效應與流行文化傳播的現象。近期對於整合人工智能(AI)與人類智能(HI)促進雙語教育和中小學教師雙語教師培訓有濃厚興趣,透過現代科技應用於教授莎士比亞和英語為第二語言(ESL)課程。

  • 時間 113/01/06 14:00
    ~
    113/01/06 16:30
    講座主題 莎士比亞驚心動魄的史詩級歷史四連劇「亨利亞德」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莎士比亞驚心動魄的史詩級歷史四連劇「亨利亞德」:從《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第1部分》、《亨利四世第2部分》到《亨利五世》

    亨利亞德四連劇指的是《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四部劇作。這四連劇堪稱是莎士比亞的史詩鉅作,故事講述了英國隨著理查二世離開中世紀世界,進入亨利五世和文藝復興時期所經歷的王朝、文化和心理之旅。在政治和社會上,這四連劇代表了從封建主義和階級制度到民族國家和個人主義的運動。作品涉及許多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大規模的英雄行動,是英國國家或人民歷史的光榮篇章,當然也少不了頌歌史詩英雄亨利五世哈里王子。

     

    主講人:蘇子中

    蘇子中,美國華盛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特聘教授,曾任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長和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理事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文系系主任和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高等研究院訪問研究員。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普林斯頓大學傅爾布萊特資深訪問學者、英國威爾斯Aberystwyth University訪問教授,《英美文學評論》主編,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編。曾多次獲得「國科會獎勵特殊優秀人才」獎助和「台師大學術卓越教師優聘和特聘教授獎勵」。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尼采和其法國遺產、歇斯底里與憂鬱症理論、莎士比亞研究、表演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等。著有專書《亞陶事件簿》(2018)The Anatomy of Hysteria (2004),相關期刊論文著述散見於國內外期刊。

     



  • 時間 113/01/27 14:00
    ~
    113/01/27 16:30
    講座主題 尋奇緣,得其情: 莎士比亞機緣與哀矜的喜劇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尋奇緣,得其情: 莎士比亞機緣與哀矜的喜劇

    布魯姆 (Harold Bloom) 稱莎翁發想的戲劇宇宙,成功「發明人性」 (invention of the human),那可否試說其喜劇 (comedy) 算成功發現人類種種 德行」 (perversion of the human) ?

    我將以此切入,擰成 (per)versions,由不同角度企圖貫穿莎翁喜劇的不同「版本」;喜劇不一定要好笑,而是要呈現人間情境的百態。

    相對於其悲劇的終極關懷,及歷史劇的以古喻今,莎翁喜劇顯現多元面向:俗世的關懷,相對的價值,與有限的意識。存在(being 亙古的哲學命題,鬆綁浮動,活在眼前成生存問題;「變成」 becoming)由是成了喜劇核心;命運隨機遇之輪,滾動式修正: 喜劇不一定皆大歡喜,悲劇亦可能是錯誤的喜劇;庸人自擾瑣事 (nothing) 可能性命攸關,然割肉賠款之暴風雨,亦可以轉危為安。逃脫悲劇命定的必然性,一切變動不居。

    我將由莎翁第一齣喜劇《錯中錯》所謂「涓滴海底撈另滴」起頭,由機緣相逢談起,從早期的慶典喜劇,如 《仲夏夜之夢》,到晚期的傳奇喜劇或問題劇,如《冬天的故事》,探討如何一見鍾情,可能卻導致災禍;笑看相親不代表緣分,放逐也能找到自己。社會建構藩籬,從階級到性別,皆可跨越;喜劇世界人性善惡無絕對定論,但不分性別,名字皆是弱者。有機會相遇,有機會挽回,就可以是喜劇;讓我們在莎翁文字創造的美麗新世界 一享溢滿的生命力。

     主講人:王寶祥

    王寶祥,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戲劇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世紀末歐洲戲劇、猶太研究、歌劇史、當代美國劇場。學術論文散見於臺灣外文學門重要學術刊物。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