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秋季講座:「游於藝——傳統文化美學」簡介
《論語•述而》篇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短短十二個字,代表孔子一生教育、學術思想的總結,亦是儒家培育「全人」的核心價值。其中「游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是君子充實生活與精神依循的修養。而藝術範疇中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體育等更是組成「六藝」的主體,是人才培養充實生活與精神層面的要素。
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涵甚廣,包含書法、音樂、繪畫、雕刻和戲曲、詩詞乃至文物等,起源甚早,內容豐富多元,不僅構成數千年來華夏子民生活的文化長卷,更是中國文明中最具生氣盎然的文化底蘊。而其濃郁的東方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迹,受到全球的喜愛和詠讚,成爲人類社會共同的文化「盛宴」。
2021年國圖秋季講座特以「傳統藝術美學」做為講座主軸,結合本館特藏古籍,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蒞館演講,分享精緻的文化盛宴,引領大眾領略華夏厚實的人文美學,追尋內心豐盈,體驗「玩‧美人生」。
時間:110年8月7日至10月16日,週六下午2:00─4:30
地點:國家圖書館多功能展演廳
活動網頁:https://actio.ncl.edu.tw/110_autumn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合辦單位:科林研發
活動同時以直播方式進行:國圖影音專區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2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變化,根據CDC最新防疫政策,本系列講座目前將採實體舉辦,講座地點則移往本館藝文中心B1「多功能展演廳」,拉開距離,讓參與的主講教授與現場來賓更加安全及安心,其他場次的講座也將盡量比照辦理。唯,疫情多變,本館保留變更活動權利,內容如有調整,請以本館網頁公告為準。報名及報到規定如下:
1.本活動入場採實聯制,報名成功後,當日報到時須持有效證件身分證、駕照、護照、健保卡等可辨識是本人之照片之任一證件,經主辦單位確認後入場;如有未提及之國家之法令申辦之有效證件,可辨別是為持證本人亦可。如無前述之證件,主辦單位將取消報名者入場資格。
2.入場前須配合戴口罩、量測體溫及酒精消毒,活動進行中並須全程戴口罩。未戴口罩及拒絕體溫檢測者,一律禁止入會場。
- 時間
- 講座主題
- 報名/詳細資訊
-
主講人:黃寬重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長年耕耘歷史學,致力推動人文學跨領域整合與跨域合作,課題包含政治史、軍事史、社會史、中韓關係史,並涉獵人物傳記與文獻解析等多方面領域,近年則關注藝文發展與政治社會之互動。研究成果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2006年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同年亦獲邀擔任日本人文學科著名機構、國際著名藏書機構東洋文庫終身海外名譽研究員,是該文庫在臺灣唯一的名譽研究員。著有專書《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與《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另有學術專論百餘篇。
-
主講人:陳韻如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擔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代繪畫、元代繪畫、宋徽宗書畫藝術研究、清宮繪畫。研究成果優異,包括:「大汗的世紀」網站曾獲美國網際網路獎中之「傑出卓越獎」及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繆思獎」之數位類榮譽獎及國內第十屆金學獎特優;「大觀─北宋書畫」數位博物館主題網站第十一屆互動設計獎。編著專書有《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狀奇怪非人間:吳彬的繪畫世界》、《李唐萬壑松風圖光學檢測報告》、《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等,另有學術專論十餘篇。
-
主講人:汪詩珮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任學務長,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顧問,曾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戲劇及劇場史、明清傳奇與崑劇,長期觀察思考戲曲/戲劇改編演出課題。研究成果包括《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追憶、技藝、隱喻:《桃花扇》中的「作者七人」〉、〈潛跡與明蹤:清中葉《雷峰塔》傳奇演變新論〉、〈以元劇為方法:再論《牡丹亭》之經典性〉、〈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等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並與牛津大學陳靝沅教授、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Paul Edmondson總監合編專書1616: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
-
主講人:王鴻泰教授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與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文化史,包括明清時期的城市生活、社會風俗及文人文化等,曾獲107年度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研究講座」。主要著作有《〈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與胡曉真合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等;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
主講人:嵇若昕教授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文學碩士,現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前器物處、登錄保處與安全管理處三處處長,2014-17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鑽研故宮文物三十餘載,尤精於竹木牙雕、文房用具及各類器物研究,堪稱著作等身的中國古器物專家。著有《雙溪文物隨筆》、《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象牙犀角篇》、《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 竹木果核篇》、《明清竹刻藝術》、《品埒端歙- 松花石硯特展》、《器物藝術叢談》等書,並主編《天工寶物:八千年歷史長河》;另有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
主講人:陳熙遠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學程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北大學合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明清史,近代中西宗教思潮與文化交流、國家祀典與民間信仰、以及明清以來的日常生活與禮法秩序。特別著力於透過明清檔案的考掘,配合相關官私文獻志書,進行各類議題的探索。編著有專書《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天朝大慶:皇清盛典》、《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等;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427 特藏組孫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