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09年冬季閱讀講座:筆尖上的花花世界--西洋文學的經典情境

 

國家圖書館冬季將辦理「筆尖上的花花世界--西洋文學的經典情境」講座,邀請西洋文學領域學者介紹文學作品中的各種情境,講座主題包含家庭情境、瘟疫情境、飲食情境、懷舊情境、旅行情境及戰爭情境,歡迎一般民眾及有興趣之專業人士參加。

活動期間:109年11月21日起至110年1月30日
場次時間:週六14:00~16:3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主題書展:國圖閱覽大廳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變化,本館保留變更活動權利,內容如有調整,請以本館網頁公告為準。報名及報到規定如下:
1.本活動入場採實聯制,報名成功後,當日報到時須持有效證件身分證、駕照、護照、健保卡等可辨識是本人之照片之任一證件,經主辦 單位確認後入場;如有未提及之國家之法令申辦之有效證件,可辨別是為持證本人亦可。如無前述之證件,主辦單位將取消報名者入場資格。
2.入場前須配合戴口罩、量測體溫及酒精消毒,活動進行中並須全程戴口罩。未戴口罩及拒絕體溫檢測者,一律禁止入會場。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09/11/21 14:00
    ~
    109/11/21 16:30
    講座主題 (一)逃家的必要與回家的可能:童妮·摩里森小說中的住屋和家庭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 1931-2019)在第一部小說《至藍之眼》(The Bluest Eye)首頁,描繪了一座紅門綠白色的漂亮房屋,裡頭一對夫妻、一雙子女與一隻小貓組成單純愉悅的家庭典型;摩里森畢生完成的十一部小說,卻不斷顛覆這樣的家庭意象:包括《至藍之眼》裡的家庭充滿種族與性別創傷;《蘇拉》(Sula)裡蘇拉的家層層疊疊、數不清的房間與樓梯像迷宮一樣隱藏家庭秘辛;《寵兒》(Beloved)裡的辛辛那提市藍石路124號揮之不去嬰靈咒怨;《恩惠》(A Mercy)中砍伐無數樹木建成的巍峨豪宅,無人入住,只見盤桓的樹木幽靈;而《家園》(Home)中虛構的喬治亞州蓮花鎮更被主角法蘭克形容為比戰場更糟的地方。本次講座以「家庭」為主題,帶領聽眾尋訪摩里森經典小說中的住屋和家庭,看諾貝爾桂冠作家如何娓娓道來形形色色住屋裡曲折糾葛的家庭故事,又如何機巧鋒利地點評住屋與家庭之外的美國種族主義歷史、性別暴力和世代矛盾。

    主講人介紹

    李秀娟,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開設「美國文學」、「亞裔美國文學」、「精神分析與電影」、「研究方法」等課程。研究領域包括跨太平洋文學/文化流動、當代文學理論、童妮·摩里森研究等,為小說《蘇拉》的繁體中文譯者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8)。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歐美研究》、《淡江評論》、Concentric、Mosaic、Ariel、Amerasia Journal等期刊, 並與Cathy J. Schlund-Vials、Guy Beauregard合編論文集The Subject(s) of Human Rights: Crises, Violations, and Asian/American Critique (Temple UP, 2020)。學術網站:http://ntnu.academia.edu/HsiuchuanLee。
  • 時間 109/11/28 14:00
    ~
    109/11/28 16:30
    講座主題 (二)愛如瘟疫令人狂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疫病儼然看不見的敵人,彷彿群魔作祟,讓人心浮動,進而獵巫。
    以疫病橫行為題材的電影堪稱票房的保證。在文學創作方面,疫病一直是重要題材,除了描寫疫病之外,亦探索人物面對疫病的心理層面,甚至出現獵巫情節。若要列出世界十大有關疫病的文學作品,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的《愛在瘟疫蔓延時》(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1985)一定榜上有名。另外,《關於愛及其他的惡魔》(Del amor y otros demonios,1994)則藉頹廢腐敗氛圍凸顯狂犬病肆虐的景象,在疫病的威脅下,愛情更加可貴,更能在死亡中昇華為永恆。再度品讀這兩部作品,不難發現許多疫病情節與今日的Covid-19一樣!

    主講人介紹

    陳小雀,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文哲學院拉丁美洲研究博士,專研拉美文學與文化,現任淡江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淡江大學西班牙文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曾任淡江大學外國語言學院院長。學術工作之餘,不時探訪拉美,足跡遍及拉美各國。著有《加勒比海的古巴:雪茄與蔗糖的革命之歌》、《加勒比海諸國史:海盜與冒險者的天堂》、《魔幻古巴》、《美洲古文明的時光膠囊》,譯有《玻利維亞日記》、《公羊的盛宴》(合譯)、《三封寫給獨裁者的信》(合譯)、《從橄欖樹我離開:羅卡的12首詩.畫》、《切的綠色筆記本》等。《自由時報電子報》「魔幻拉美專欄」作家。
  • 時間 109/12/19 14:00
    ~
    109/12/19 16:30
    講座主題 (三)普魯斯特筆下的法國「美好年代」用餐場景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從文學作品中關於飲食的描述,可窺見人物性格及當時的用餐習慣。普魯斯特在七冊鉅著「追憶似水年華」中細膩描述法國「美好年代」上流社會及藝文界人士的生活及思緒,當時的巴黎早已是世界美食之都,其筆下人物對於飲食各有講究之處,設宴款待友人也是日常活動之一。本次演講將解析「追憶似水年華」裡的餐廳及家宴場景,從菜餚內容、餐具、上菜方式、用餐禮儀到人物刻畫,藉由作家的精細回憶及優美敘述,共享十九世紀末盛宴。

    主講人介紹

    蔡倩玟,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副教授。臺大外文系學士、法國里昂第二大學語言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語言與文化教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廚藝及品酒專業法語、法國美食學、法語教學、法語語言學。著有《美食考》(2005/2008/2010,果實/貓頭鷹。簡體版2011,人民郵電出版社)、《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2015,衛城出版社)及研究相關學術著作,雙月刊《料理台灣》專欄「探索米其林」作家、「食力」網站「飲食文化」專欄作家。
  • 時間 110/01/09 14:00
    ~
    110/01/09 16:30
    講座主題 (四)記憶與小說:關於石黑一雄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榮獲二○一七年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五四年他出生於日本長崎,五歲時隨父母至英國居住,之後全家定居英國,一九八三年入籍英國。一九八二年石黑一雄出版其首部小說《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初登英國文壇即廣受注意,《群山淡景》除榮獲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之文學獎項外,還被譯成十餘種外國文字。此後石黑一雄創作不斷,至今已出版七部長篇小說與一部短篇小說集。他的小說曾四度入選著名的曼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一九八九年即以《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榮獲這個英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學獎項。《長日將盡》與二○○五年出版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皆曾被改編成電影。
    從首部小說《群山淡景》開始,記憶一直就是石黑一雄揮之不去的執念,主宰了他日後絕大部分的創作。以《群山淡景》為例,小說的主要角色都曾經身歷長崎原爆與日本戰敗,對那段歷史記憶猶新,但他們卻態度曖昧,有時甚至刻意迴避這段歷史經驗。這些角色極不願意挖掘他們傷痛的記憶。石黑一雄其後的小說如《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長日將盡》、《別讓我走》,甚至二○一五年出版的《被埋葬的巨獸》(The Buried Giant)等無不與記憶有關。《被埋葬的巨獸》甚至進一步觸及遺忘記憶的問題。

    主講人介紹

    李有成,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所長、《歐美研究》主編、前國家科學委員會外國文學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國立中山大學合聘教授、臺大與師大兼任教授。曾榮獲三次科技部(含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第六十二屆教育部學術獎、第八屆師大傑出校友。研究領域包括非裔與亞裔美國文學、當代英國小說、馬華文學、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近期著作有《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在理論的年代》、《文學的複音變奏》、《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札記》、《他者》、《離散》、《記憶》、《荒文野字》、《詩的回憶及其他》、《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馬華文學批評大系:李有成》、《記憶政治》等;另有詩集《鳥及其他》、《時間》及《迷路蝴蝶》。主編或合編的文集有《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在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之間》、《離散與家國想像》、《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生命書寫》等。
  • 時間 110/01/23 14:00
    ~
    110/01/23 16:30
    講座主題 (五)看見真正的印度?:從《印度之旅》到《微物之神》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喜愛深度旅遊者,莫不想看見真正的在地文化,但看不看得見,端視旅人的認知框架,在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文化背景更決定這認知框架的架構。這場演講即由《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醫生的翻譯員〉(“Interpreter of Maladies”)、以及《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這三部二十世紀英文文學作品,探討英國作家佛斯特 (E. M. Forster)、印裔美籍作家鍾芭.拉希莉 (Jhumpa Lahiri)、以及印度作家阿蘭達蒂.洛依 (Arundhati Roy) r筆下印度遊記的異同。《印度之旅》中的英國旅人心胸開放、樂於接納異文化,其中一位甚至言必稱想「看見真正的印度」,卻不敵水土不服而引爆種族糾紛。然而文化衝突並不僅見於異族,僑民和祖國文化也有類似的問題。〈醫生的翻譯員〉即為這問題的壓力測試。作品中的旅人是印裔美籍的一家人,他們趁返鄉探親之便,雇車自由行,司機是業餘的疾病譯者。旅途中,旅客與司機的文化差異屢見不窮,司機的兼職更引發女性遊客的興趣,殷殷垂詢,讓司機想入非非。結果卻是她和丈夫貌合神離,更曾和他的好友有過肌膚之親後,生下次子,心理的罣礙一直未解,想藉由司機的「翻譯」療癒,結果落得不歡而散。《微物之神》則以本土視角,觀看返鄉僑民、觀光客、以及在地人的英籍前妻與女兒的印度之旅。他們或鄙夷印度的髒亂落後、或神迷於精簡版的印度神話劇、或訝於不可解的印度禮儀。後者更在無意間捲入因觸犯種姓禁忌而來的暴力、看見真正的印度之後,結束傷心之旅。

    主講人介紹

    林玉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現代愛爾蘭英文文學。主要著作為 Justice, History, and Language in James Joyce’s Finnegans’ Wake (Edwin Mellen) 以及譯作《喬依斯傳》 (九歌)。單篇論文散見於國內外學術期刊 (James Joyce Literary Supplement, James Joyce Broadsheet, Irish University Review, Concentric,《歐美研究》、《英美文學評論》、《中外文學》) 以及國外出版社 (Rodopi,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專書。
  • 時間 110/01/30 14:00
    ~
    110/01/30 16:30
    講座主題 (六)戰後回首,焉知來時路?談《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德語文學史的發展,與德國的戰爭歷史經驗相互輝映。奧地利猶太裔作家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 1942年在他的自傳《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中的最後一句話記載著:「人,唯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頹,才算是真正活過」。茨威格在此書中描繪了歐洲文明的崩壞過程,並通過文字刻劃了時代的氛圍與常民的心態。藉由他的一生,從一個「歐洲人」的視角,見證歐洲城市人文薈萃的絕代風華,也記錄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時代動盪。

    主講人介紹

    張守慧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教授),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任文藻外語大學圖書館館長,曾任德國語文系主任、東南亞語言教學中心、歐盟園區主任、歐亞語文學院院長、高雄市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以及中華民國德語文學者暨教師協會理事長,並獲頒「德台友誼獎章」。主要研究領域為德語語文學、猶太歷史文化與文學、意第緒語文學、德語文化與電影、德語教學、跨文化溝通。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 #233 洪小姐,或 E-mail: wanyinhong@ncl.edu.tw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