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春天回來了~ 109年春天讀詩節「觀物自得──歷代詠物詩詞導讀」

原訂2月至4月間舉辦之2020春天讀詩節「觀物自得—歷代詠物詩詞導讀」系列講座,因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及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延期辦理,目前國內疫情趨緩,於6月21日起恢復辦理春季閱讀講座,歡迎讀者踴躍報名參加,享受遲來的春天!

 「感物言志」可謂中國詩詞的傳統特質,透過物象來寄寓情志成為作家感受世界和表達感情的基本途徑。因此詠物之作,便成為古典詩詞的重要類型。自《詩經》、《楚辭》以降,詠物詩文的出現不絕如縷,不僅名家輩出,派别繁昌,且作品如雲,各擅勝場,蔚為古典詩詞大觀!2020春天讀詩節系列講座將邀請專家學者帶領大家推本溯源,回顧賞析古典詠物詩詞之美,並探賾「託物言志」的理論基礎,提升培養大眾對美的萬事萬物賞析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豐富美感體驗。

時間:周日14:00~16:30 

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210

活動網頁:https://actio.ncl.edu.tw/109_spring_new

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活動同時以直播方式進行:國圖影音專區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變化,本館保留變更活動權利,內容如有調整,請以本館網頁公告為準。報名及報到規定如下:


1.
本活動入場採實聯制,報名成功後,當日報到時須持有效證件身分證、駕照、護照、健保卡等可辨識是本人之照片之任一證件,經主辦單位確認後入場;如有未提及之國家之法令申辦之有效證件,可辨別是為持證本人亦可。如無前述之證件,主辦單位將取消報名者入場資格。

2.
入場前須配合戴口罩、量測體溫及酒精消毒,活動進行中並須全程戴口罩。未戴口罩及拒絕體溫檢測者,一律禁止入會場。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09/06/21 14:00
    ~
    109/06/21 16:30
    講座主題 第一場 廖棟樑教授主講「受命不遷,深固難徙──說屈原的〈橘頌〉」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橘頌〉為屈原加冠勵志之作,是一首詠物寄情之作。詩分前、後兩半章,前半章是人頌橘,後半章乃橘勵人,在爾我相稱、師友相許、人橘互映中,表達了詩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講詠物詩,論者有「不即不離」的說法,「不離」是不離開物,詠物當然要跟物切合,所以不離;「不即」是不局限於物,即借物抒懷。這首〈橘頌〉正是這樣,既是詠橘,是不離;又是借橘自喻,甚而橘、己相結合,是不即。
    儘管沒有後來的巨幅長吟所擁有的無所羈絆的鋪陳和幻想,以及更為開闊的意境。〈橘頌〉倒散發著可人的芬芳,清新、爽利而英姿勃發的小品。

    主講人介紹

    廖棟樑
    教授,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在學術研究方面,專治《楚辭》及中國文學理論,著有《六朝詩評中的形象批評》、《詩品撰述》、《古代楚辭學史論》、《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以及《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等書。近年來則關心中國現代學人,發表有〈意境──王夢鷗先生的語言美學〉、〈抒情主義與現代《楚辭》研究──梁啟超、梁宗岱與李長之〉、〈審美之維:王靜芝先生《詩經通釋》「比興說」衍義〉、〈抒情詩人論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傳記批評〉、〈走內線的路──梁宗岱的體驗批評〉等等。

  • 時間 109/07/05 14:00
    ~
    109/07/05 16:30
    講座主題 第二場 朱曉海教授主講「六朝最成功的詠物詩──〈詠湖中鴈〉」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凡我以外的人、事、物都可以稱之為物,但「詠物」的物則是只限於有生命(如花、樹、鳥、獸等)與無生命(如几、枕、鏡、扇等)的物為範圍。
    不清楚究竟是何原因,詠物的文學作品剛面世時,就被認為應由賦這種文體來承擔。這從《荀子‧賦篇》的雲、蠶、箴諸賦,《楚辭‧九章》的〈橘頌〉以及近年大陸出土的上博楚國竹簡幾篇楚辭,可以獲得明證。這種認定歷兩漢未改。
    詩則被認為是用來抒情言志的。雖然東漢末葉似乎已經略微見到以詩詠物的身影,但頑固的傳統力量甚強,以致在魏、晉詩的國度中,詠物一直像是大門邊的野草閒花。
    改變這種情勢的在南朝(宋、齊、梁、陳)蕭齊武帝永明(483-493)時期。永明新文學運動的主導人是沈約,要瞭解詠物詩當然就得從沈約之作入手。
    儘管永明體此後已經成為文壇的主流之一,由皇家出面編撰的《文選》仍舊不得不顧及政、教一貫的保守立場,在四百四十多首入《選》的詩中,僅有一首道地的詠物詩,那就是沈約的〈詠湖中鴈〉。由此也就可知:要想略窺六朝詠物詩的顛峰之作,捨此詩,別無他途。

    主講人介紹

    朱曉海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教授兼系主任,並曾擔任大學考試中心國文科副召集人、召集人;國科會人文組學術審查委員。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兼任教授,研究主題與專長以六朝文學與文學理論、先秦兩漢思想史為主。於清華大學開放式課程平台之「古籍導讀」課程,榮獲2018年臺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第二屆OCW優良課程獎。著有《漢賦史略新證》、《習賦椎輪記》等。

  • 時間 109/07/19 14:00
    ~
    109/07/19 16:30
    講座主題 第三場 王欣慧教授主講「託物喻懷.鑽貌窺情──魏晉詩人的摹景狀物」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人秉七情,應物斯感,外在世界的蟲魚鳥獸、山川草木,莫不牽引著詩人吟詠歌唱,詠物之作於是現跡。《楚辭.橘頌》中通篇描寫橘的外貌、質性,並將己身融攝於所詠之物中,託物喻懷,可說是詠物詩的典型。漢代古詩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迴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侷促。盪滌放情志,何爲自結束」的「宛轉附物,怊悵切情」,則是《詩經》中桃花灼灼、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牧馬駉駉等借物起興手法的衍繹。魏晉詩人託物敘懷、感物吟志莫不由此二途。前者如曹植〈吁嗟篇〉、劉楨〈贈從弟〉、繁欽〈詠蕙詩〉、王粲〈詩〉(鷙鳥化為鳩)、阮籍〈詠懷〉(四三)、張華〈荷〉、〈橘生湘水側〉、陸機〈園葵〉;後者如曹丕、傅玄、左思、張協等人〈雜詩〉、陸機〈擬明月何皎皎〉、〈赴洛道中作〉,其他如曹植〈公讌詩〉、潘岳〈悼亡詩〉,都是附物切情的上乘佳作。

    主講人介紹

    王欣慧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現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以辭賦學、中國古典詩文、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為主。曾獲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道南文學獎研究生論文組第二名,以及105學年度輔仁大學學術著作獎勵「作賦津梁──明代萬曆年間辭賦選本研究」等獎項;發表有〈達士窮途之悲,壯夫歧路之淚──夏完淳〈大哀賦〉的自悼與自贖〉、〈「鴻都門學」發微──兼論鴻都賦說之性質及影響〉、〈袁宏道《精鐫古今麗賦》真偽考辨〉、〈調暢情深──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明代的接受〉、〈從超世絕群到入世隨俗:論祝允明〈大游賦〉中大人形象的衍異〉、〈明中葉吳中文人隱逸樣態及其辭賦書寫現象〉、〈明人選漢賦研究──以明代詩文「評論」與「選集」為主的考察〉等論文。

     
  • 時間 109/08/09 14:00
    ~
    109/08/09 16:30
    講座主題 第四場 廖美玉教授主講「微物關情──唐代詩人的日常心境」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微物關情,《詩經.關雎》以「關關雎鳩」、「參差荇菜」的春鳥春蔬,拉開了詩歌的序幕。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指出「微蟲猶或入感」、「一葉且或迎意」,唐代詩人尤善以詠物銘刻日常生活的感動。駱賓王〈詠鵝〉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賀知章〈詠柳〉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膾炙人口。而王維〈雜詩〉的「寒梅著花未」,把對故鄉的繫念,聚焦在綺窗寒梅,同是微物懸念,件件關心。杜甫擅長以細筆摹寫日常物象,如「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鬚」、「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等,盡是微物關情;至如「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等,隨手拈來,豐富而細膩,在物候流轉中,有著應接不暇而又絲毫不肯錯過的忙碌感,從而有「報答春光知有處」的覺知。四時推移,展演出豐美的物候生態,從白居易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到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再到羅隱的「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春榮秋成,自在流行,由此形塑出的同情、知足、分享與愛物觀,乃得與天地萬物同順其時、同遂其性、同樂其生,有助於維繫人與自然共生共好的永續生活。

    主講人介紹

    廖美玉教授,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科技部文學一學門召集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唐代研究中心主任,臺灣「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臺灣中文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研究專長以唐代文學、李杜詩、中國古典詩學為主。主要著作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中古詩人夜未眠》、《論爭與推激──學杜的多元面向》等,編撰有《臺灣古典詩選注:區域與城市》(合著)、《臺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編》(合著)等,以及專論數十篇。


  • 時間 109/08/16 14:00
    ~
    109/08/16 16:30
    講座主題 第五場 徐國能教授主講「宋代詩詞中的『物』與『情』」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宋代文明高度發達,詩詞中所及物件繁多而意廣,表現手法精深細密,值得深切體會。在單純的賦詠物體之外,宋人藉物言情、託物寄情為其常態,宋代文化深沉內斂,閒淡寧靜,「物」與「情」之間的微妙互動,體現了宋代文學藝術的精微創造。

    主講人介紹

    徐國能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散文創作曾獲時報、聯合、教育部等文學獎;現代詩創作曾獲臺北市文學獎、大武山文學獎及花蓮文學獎等。「第九味」一文獲得2000年文建會第三屆大專文學獎首獎、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出版有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綠櫻桃》、《詩人不在,去抽菸了》、《寫在課本留白處》等,童書《字從哪裡來》、《文字魔法師》。


  • 時間 109/08/23 14:00
    ~
    109/08/23 16:30
    講座主題 第六場 解昆樺教授主講「春占花──你的星座花語詩」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古人占花為卜,以為雅事。
    蓋四季之中,春來花團錦簇,青春芳盛,正是人生少年時。但開到荼蘼花事了,時光終要轉折,而人生不能不有所凋零……於是觀花而復賞花,賞花而後占花,正以青春,以美,為徵兆,推知將來。且不論占花論命,是否準確或偏離,對焦爾或虛化,占花之際對命運的渴切欲知,總是真的。
    有趣的是,西方亦有生日花,而花亦有花語,以花寄言,由此託人之期許運命。例如:526日生日花,係杜鵑科之黃石南,花語為「慶祝」;61日生日花,係黃玫瑰,花語為「幸運」;719日生日花,係橘山柳蘭,花語為「獨具慧眼」;127日生日花,係五角星花,花語為「自我主張」。生日花加之以黃道十二星座,遂有星座花之類屬,可與西洋星座命盤對應。
    現代詩人詠花,或不做推斷命運之想,但現代讀者卻有閱讀之自由,以滋閱讀的創造性。讀者可以反觀詩人如何題詠自己的星座花,從其間滲透之詩想,亦宛如花瓣之花序排列,為自己折疊對位另一段人生。
    孔子勉人學詩,除興觀群怨之用外,亦可多識蟲魚鳥獸之名。四月春會,我們讀詩、占花,既識花名,復得識命識己之可能。光陰過眼,花期有限,誰能挽留?惟讀詩詠歌,能在其間安頓一座桃花源。

    主講人介紹

    解昆樺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人社中心研究發展組長。研究領域包括現代詩、現當代電影、詩畫互文、數位人文、現代文學文化等,亦從事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現代詩創作曾獲文建會臺灣文學獎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小說創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小說首獎等,散文創作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臺北文學獎等,亦從事劇本創作、戲劇演出與薩克斯風演奏。專書《繆斯與酒神的饗宴:戰後臺灣現代詩劇文本的複合與延異》獲科技部人社中心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獎助。



  • 時間 109/08/30 14:00
    ~
    109/08/30 16:30
    講座主題 第七場 廖咸浩教授主講「紅色手推車的身世──西方詩中的物」
    立即報名 展開
    主題介紹

    「紅色手推車的身世──西方詩中的物」
     
    主講人介紹

    廖咸浩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史坦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長、臺灣大學主任秘書、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墨爾本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等校訪問學人,華盛頓(西雅圖)大學、西雪梨大學(澳洲)、根特大學(比利時)等校客座教授,查爾斯大學、維也納大學、維爾紐斯(立陶宛)大學等校特約講座教授。2018年獲臺灣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研究範圍包括:文學理論及文化理論(特別是精神分析、後人文主義、普世主義)、比較詩學、紅樓夢、生態評論、英美現代詩及當代小說、電影詩學、道家美學、華人離散、臺灣文學、文化產業政策、創造力等。著有散文集《迷蝶》,評論專著《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等書。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等。目前正撰寫《台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德勒茲與道家》、《班雅民與後人文詩學》、《隱形的中國》等書。


※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722 國際標準書號中心唐小姐,或 E-mail: tang@ncl.edu.tw ※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