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9秋季閱讀講座-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講座

 

公元前八世紀,當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再度崛起之際,古老中國史的車輪則駛進了春秋戰國時期。此一時期儘管王室衰微,戰亂頻繁,但學術思想相對自由,文化空前繁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或主張猶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勃興,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史稱「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的思想不僅構成了中國思想學術史中最為輝煌燦爛的奇景,並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思想交相輝映,亦為後世中華文化以及東亞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先秦諸子的智慧歷經兩千餘年的興衰,至今仍煥發強韌的生命光彩,吸引眾生!其中必有顛撲不破的內蘊精髓。如何探索擷取先秦諸子的內蘊精髓?思考人生,啟迪智慧,創造未來。且聽國家圖書館2019年秋季「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講座」的六大名家為您細說分明。


場次時間:週六14:00~16:3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時間
講座主題
報名/詳細資訊
  • 時間 108/08/03 14:00
    ~
    108/08/03 16:30
    講座主題 第一場「老莊與神話」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道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對宇宙、社會以致人生都有獨特的見解,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生卒不詳),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代楚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他問禮。傳說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除了老莊之外,道家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列子,魏晉時期的王弼、郭象等。
    主講人介紹
    楊儒賓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 時間 108/08/31 14:00
    ~
    108/08/31 16:30
    講座主題 第二場「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的開創者。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代宋國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祖上系出楚國貴族,後因楚國動亂,遷至宋國。處於社會大亂、道德淪亡的時代,莊子無力改變污濁的社會,於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脫,避世思想較老子更強。他拒絕楚威王的高官之聘,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幾乎一生退隱自然。著作有《莊子》,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主講人介紹
    蔡璧名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曾三度獲國科會甲種獎勵,七度獲選臺大校、院優良教師,更榮獲臺大教學傑出獎。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師承清代御醫蕭龍友傳人周成清,得其畢生絕學,而父親蔡肇祺則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著有《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子二》、《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等書。
  • 時間 108/09/07 14:00
    ~
    108/09/07 16:30
    講座主題 第三場「變形與轉身--創造詮釋學眼光下的荀子哲學」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繼孔子孟子之後儒家的第三位大賢,列名先秦百家諸子之一。生於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本名荀況,也被人敬稱為荀卿,西漢時期荀子又被改稱為孫卿,這是由於「荀」與西漢皇帝劉詢同音,要避其名諱。荀子在世時曾長期擔任稷下學宮的主管官,對儒家學說的貢獻除了整理了前人的典籍著述外,並重新進行完善的梳理,還別出機杼的提出了「性惡論」這一人性思想主張,認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飢欲飽,寒欲暖,勞欲休」,飢餓的時候想要食飽,寒冷的時候想要穿暖,辛勞的時候想要休息。這種人性的本能慾望是與禮儀道德相違背的,必須通過教育「化性起偽」,使人克服本能的慾望遵守道德禮儀。
    主講人介紹
    劉又銘教授,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浸淫儒家思想研究數十年,並且在儒家中從孟學立場逐漸轉向荀學立場。2001年起,開始嘗試建構「當代新荀學」,提倡「當代新儒家荀學派」。著有《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大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等書,以及〈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儒家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等論文數十篇。
  • 時間 108/09/21 14:00
    ~
    108/09/21 16:30
    講座主題 第四場「俠義古今照 墨子縱橫談:墨家思想如何對應時代變局?」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別之一,約產生於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顯學」。創始人為墨翟(約前468—前376年),戰國初魯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人稱墨子。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曾做過宋國大夫,當過製作器具的工匠,善於製造守城器械。現存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篇章有《尚賢》、《兼愛》、《非攻》等。墨子所處的春秋末戰國初劇烈變動,列國爭雄。由於戰亂不止,貧富懸殊,所以平等、互助、富裕的理想世界,成為當時百姓的共同願望。兼愛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天志、明鬼則是兼愛的理論依據,因為天是提倡兼愛,反對差別的。政治上,墨子反戰;生活上,墨子主張節用、節葬、非樂。著作《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尤其在邏輯學和自然科學上都有突出成就。
    主講人介紹
    邱建碩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學術專長包括理性分析與邏輯思維外,同時亦鑽研先秦墨子思想,特別關注墨家思想中的「權」及「行動哲學」,著有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 時間 108/10/05 14:00
    ~
    108/10/05 16:30
    講座主題 第五場「法家之術的淵源與深化」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家學派之一,與儒墨同為顯學。發端於春秋時期的子產、管仲。到戰國初期,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慎到等法家代表人物相繼出現,主要主張打破奴隸主世襲制,獎勵耕戰,強調君主專權。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為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生活於戰國末期,祖籍今河南新鄭,是韓國的貴族,後世稱他為韓非子。韓非總結先秦法家的思想,將其系統化、理論化。他將法治與自然之道聯繫起來,強調君權至上,提出一整套法、術、勢結合的君主專制治術。其法治思想在秦一統中得到實踐,形成定位。除了思想上的貢獻外,韓非的著作中還有大量的史料、寓言。這些史料具有獨特的史學價值,寓言也寓意深刻,具有獨到的論證意義。守株待兔、曾子殺豬、鄭人買履、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等兩千年來廣為人知寓言故事皆出於此。
    主講人介紹
    陳麗桂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暨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現為該系兼任教授。曾獲臺灣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臺灣師範大學優良教師獎、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服務獎。專治道家思想、漢代學術思想、近四十年出土文獻思想、《淮南子》、黃老思想等領域之學術。著有《漢代道家思想》、《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新編淮南子》、《淮南鴻烈思想研究》、《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王充自然思想研究》等,並有單篇學術論文約百篇。
  • 時間 108/10/19 14:00
    ~
    108/10/19 16:30
    講座主題 第六場「孔孟如何面對『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抉擇?」
    立即報名 展開
    主 題 介 紹
    儒家思想就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中的一種,亦稱儒學、儒教等,由孔子創建。儒生最初只是主持喪事的司儀,後來稱能夠解說一本經書的為儒生,在孔子和其學生努力之下,儒家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春秋時代,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學派,被稱為「儒家學派」。秦代以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社會秩序混亂,為了社會祥和,儒家的三位重要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遂創立弘揚以仁、義、禮、智為基本範疇的思想體系,教人做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五十歲後周遊列國鼓吹周禮,又專心著書立說,編修及整理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私淑孔子,深受啟發,繼承與發展孔子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將儒學發展至另一高峰,對後世產生極大的影響。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而儒學理論的建構,則成之於孟子之說。他說出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從《論語》找到源頭。他的哲學思想,有三大綱領,一在人性論的人禽之辨,二在價值觀的義利之別,三在治道觀的王霸之分,皆從孔子的仁義禮蛻變而來。
    主講人介紹
    黃俊傑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及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現任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曾獲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江丙坤兩岸交流「學術研究獎」、臺灣大學優良教學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胡適紀念講座、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等。研究領域主為東亞思想史,著有《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及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等中英文專著二十餘冊。多種中文專書並譯為德、法、日、韓、越、斯洛維尼雅文出版。近30年來並積極參與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工作,現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活動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2-23619132 #427 特藏孫小姐,或 E-mail:sun@ncl.edu.tw

主題書展:

國圖閱覽大廳

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