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蛤,古時亦作「蜯蛤」,即蚌與蛤,古人常將「蚌」、「蛤」混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已將「蛤」分為「海蛤」(蛤科)、「牡厲」(牡蠣科)、「魁蛤」(蚶等三類,能完整地代表具兩片相等殼的「雙殼綱」軟體動物的三種主要類型。生長於水濱的「蚌蛤」,雖為一微小之物,然其肉與殼用途極多,自古即為臨水居民採食與利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漸提升,人們對其亦逐步認知而於生活有越多元的應用,不僅作為食用、藥用,還作容器、裝飾、禮俗、賞玩等諸多用途,更承載許多文士的心境投射,在博物學、海洋文化、海洋文學等皆具研究價值。同時,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各歷史階段的「蚌蛤」文化呈顯出不同的時代特徵,展現出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與文學審美,例如:實行封建制度的先秦,內陸稀有的「蚌蛤」主要用之於貴族生活的祭祀與墓葬;又如:「土貢」制度更加完備的唐代,鮮美的「蚌蛤」開始成為貢品,卻因「遠物勞人」而有「罷貢」主張;又在儒釋道氛圍影響下,其形象具三教色彩而展現出儒之重廉、佛之慈悲、道之逍遙等文化精神等等,這些歷史發展脈絡亦極值得關注。本次演講將從物理認知、生活應用、心靈感知三方面,介紹先秦至宋代各歷史階段的「蚌蛤」文化內容與特徵。
顏智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語文教育組專任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領域為古典詩詞、海洋文學、章法學,屢獲國科會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海大學術優良教師獎、傑出教學教師獎、校級優良教師獎等。撰有〈微物多用、遠物勞人:唐代的「蚌蛤」文化〉(《漢學研究》)、〈文天祥海洋詩歌文化意涵探析〉(《漢學研究》)、〈游觀、惜生、抒懷:論宋詩「觀漁」意象之義蘊〉(《成大中文學報》)、〈從吉川唐宋詩風之別論宋詩航海書寫的精神特質〉(《成大中文學報》)等四十多篇學術論文,與《古典海戰詩學研究》、《宋詩海洋書寫研究》、《造夢者:基隆委託行的繁華紀事》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