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十八卷的《山海經》記載了四方的山川河海、神人、鳥獸蟲魚,涉及神靈的威能、怪奇鳥獸的兆示,以及異域風土。由於《山海經》內容虛實結合、包羅萬象,又頗具詩性想像的趣味,在後世受到歡迎。讀者常將《山海經》想像為一本神話、古史或怪物之書,關心山川地理、祭祀儀式、遠國異人等比較多,而對鳥獸蟲魚的討論較少,特別是《山海經》所記的種種奇特魚類,一向被忽略。
本次講演,將從文、圖兩方面進行,首先由《山海經》的構成談起,深入到《山海經》中諸多奇魚的分布、命名、效能、徵兆的意義,再進一步討論《山海經》中悠遊奇幻神話世界的魚類形像。清代吳任臣明確的將百餘種《山海經》圖像分為靈祇、異域、獸族、羽禽、鱗介五類,第五類的鱗介主要即是河海中的魚類。講演以鯥、鰼、𩶯魮、鰩等異魚為例,如文鰩魚鳥翼,可以夜飛,能治狂病;有十隻翅膀的鰼鰼魚可以禦火。這些奇特的魚類圖像,可以讓我們了解明清讀者對《山海經》的視覺性想像。
主講人介紹
鹿憶鹿,出生於澎湖大倉,東吳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日本西南學院大學交換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訪問學人、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
研究領域以神話學及民間文學為主,近年來尤其專注於明、清《山海經》圖像的相關研究。著有《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粟種與火種――台灣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異域 異人 異獸――山海經在明代》、《曹善手抄〈山海經〉箋注》等。
對民間故事中所包含的家族關係與文化現象有極深的體會,撰寫多篇相關論文,希望從民間故事探討民族心靈與東西方文化差異。一直對創作有極深的熱情,筆耕不輟,出版多本散文集,包括《臨溪路70號》、《桃花紅李花白》等,希望能兼顧學術研究與作家創作的夢想。